初访重庆工业博物馆
重庆可参访的“文化设施”不多。所以,在得知重庆工业博物馆开馆后,便在国庆黄金周即将结束之时到访。
作为重庆钢铁厂所在的地,因为重钢在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重工业的重要地位,自从重钢搬迁后,这边地作何用一直受到关注。而大渡口也是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探索示范区。因此,重庆工业博物馆从立项到开馆,便一直是重要话题。
大学在北京念书,去过798艺术区,那时候便对老工业基地、老厂区充满着好奇之心。毕业后,去成都游玩,成都的东郊记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它不仅仅使得老工业厂区焕发了新的生机,激发了区域活力,也是中国工业和艺术的传承。
9月中旬,我便去过重庆工业博物馆,那时候不知道还没有开馆,自己一个人顶着大太阳,因为没有公交车直达,下了地铁便步行前往。位置真的很偏,要不是周边的老居民区提醒我这边是曾经的繁华之地,我怕是要转身就跑。
好在走了半个多小时,便到了。还在修建中。自己偷偷的跑进工地,随处看了看,便离开了。说是国庆节1号开馆。
先说说第一印象吧。
位置不用说了,很偏僻。好在开通了直达的公交车,对于没有车的人来说也不算是太不友好。到大渡口香港城换乘直达公交,二十分钟后便到。就是公交车有点难等。我去的时候,在香港城等了近一个小时,最后还是没有等到。不知道是不是我搜索的公交站不对。最后,还是靠强大的网约车。
现在刚开馆,不收门票费。在门口登记后,免费进入。大门写着几个英文字母,才疏学浅,不认识。“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”这几个字,做旧处理,在路边摆放着。锈迹斑斑的,看起来并不讨喜。
重钢修建在长江边,濒临长江渡口和成渝铁路线,货运交通十分发达。
进馆后,一条路往下,直通核心区。路边几个业界泰斗的雕像,都是各工业产业界的领头羊,展示着中国工业体系建立的不易。向他们致敬。
两分钟后,便到达游客服务中心。
旁边是广场。一个高大的烟囱首先映入眼帘。可能有几十米吧。烟囱,是工业革命时代最显著的特征。上面的标语“质量是第一信誉、是企业的生命、是职工的饭碗”,贴地气,有显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特征。“标语高高挂,提醒你我他”。
游客中心是老厂房改建的,外立面保持着厂房的砖房性质,里面进行了现代设施改造。旁边有个小型的老物件展示中心,水壶、茶杯、座椅、电风扇、收音机、洗衣机、小冰箱、自行车、电视机等等,都是十几二十年前的老物件。能够凑在一起,实属不易。
旁边的另一处房间,改造成了文创产品售卖中心,都是手工做的,当做旅行纪念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在园区逛了逛,看到很多改造过的工业机器。不过,很多设备、机器都看不出原来是什么模样。因为已经被切割、打磨、改造成其他样子。我个人觉得,这种方式并不是很妥当。首先,工业博物馆要展示的就是工业时代的原貌,应该让游客切身体验到“原来重钢是这样的”。如此利用机器设备进行艺术化改造,有点超前化。
排队安检进入博物馆核心区。
里面从重庆开埠起,到如今高科技时代,各个时代分成好几个区域进行展示。从一无所有到现如今的琳琅满目,这是属于重庆工业发展的骄傲展示。
里面很多老设备,展示着重庆工业、中国工业发展的不易。从开始的设备进口,到后期的自给自足;从开始的军用生产到如今的军民结合。很多60年代生人,应该很有体会。或许,他们中的很多人,以前就是重钢人或者是重钢子弟。
大渡口因重钢设区,后重钢整体搬迁,又需要重振工业老区。文化产业是首选。规划说,重钢片区要以工业为元素打造重庆的工业文化博览园,推进文创产业发展。这是好事。
博物馆尚未建好,很多地方还在持续性修建。园区还是留住了很多钢厂的原始建筑,高大、有型,给人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与豪迈,也昭示着这片土地的人们自强不息的执著。
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,从工业时代进步到如今的信息时代。时代在变,文化也不停的在演变。博物馆,是留住时光,保存记忆,延续文化的最佳形态。
希望重庆工业博物馆,能唤起重庆工业艺术的灵魂。
【文/图:白尔东】